第143节(1 / 3)
【所谓“关陇集团”,其实是部分学者提出的一个说法。】
【这些学者将北魏时期主要籍贯位于陕西关中,以及甘肃陇山周围的门阀军事势力等,并称之为“关陇集团”。】
【当初北魏时期,为了保障首都平城的安全,在沿边地区也就是河北北部,内蒙古南部建立了六个军镇,合称六镇。】
【初期六镇将士大部分是鲜卑贵族,还有一部分是汉人豪强,但后期汉人逐步成为主体。
到永熙二年,即公元533年,关中大行台贺拔岳接受了北魏孝武帝的密令,开始对抗高欢,并率部整合关陇地区的军事力量,这批军事贵族以贺拔岳旧部为班底,定居关中,胡汉杂糅,文武合一,互相通婚。】
【再到西魏时,则是完善了府兵制,在府兵的顶端设置八柱国,十二大将军。】
【在当时战火纷飞的状态下,西魏是军政合一的,这八柱国,十二大将军都是出将入相,不光是军队的统帅,同时也是国家的领导核心,还是当时关中地区最显赫的二十大家族,各方面都处于社会的顶端。】
【并且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皇帝都出自这个集团。
其中西魏,北周以及唐朝的始祖都曾是八柱国之一,而隋朝的始祖曾是十二大将军之一。】
秦王宫。
嬴政细细思索——
八柱国?十二大将军?
出将入相,领导核心……可真是够显赫的。
果然不管何时,这上层贵族阶层都始终是存在的。
只是“存在”是一方面,其“交替换代”又是另一方面了。
【所谓柱国,为春秋战国时楚国所设立,意为军队的高级统帅,两汉时取消,宇文泰再兴西魏时又重新设立。】
【在西魏大统十六年以前,柱国大将军这一称号共封给了八个人,这八个人分别是——
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于谨,独孤信,赵贵,侯莫陈崇,当时号称为“八柱国家”。】
【其中宇文泰总领诸军,而元欣为西魏皇族,兵权受到限制,剩下的六人每人统领两名大将军,即为府兵中的“十二大将军”,而从西魏到北周,隋,唐,这几个时代的皇室后族大多都出自这些家族——】
【宇文泰子孙为北周皇族,李虎子孙为唐朝皇族,大将军杨忠子孙为隋朝皇族。
北周历代皇后多在这些家族中产生,隋文帝的皇后与唐高祖李渊之母都出自八柱国里的独孤信。】
【而这些家族后来的盛况,都源于在南北朝最后乱世中,这些名将的丰功伟绩。】
【有学家指出,隋文帝时,关陇集团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而关陇集团在唐初时彻底消失,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汉朝未央宫。
刘彻不由得啧了一声。
听听,那什么西魏,北周,隋朝,唐朝,可尽是都出自这些家族,这哪里只是出将入相,称王称帝都也是他们了。
难怪后期要逐渐收拢权利,谁愿意自己好不容易登上的皇位,再被这些家族集团取代?
唐朝李世民时期。
李世民也是无可说些什么。
毕竟直至现在,这所谓关陇集团中人,已然是只占少数了。
而在这其中,不得不说也有他之想法以及作为在。
【好的,让我们把话题再拉回来。】
【到这里,李治“废王立武”,武则天成了皇后,便开启了“二圣临朝”时期。】
【——即武则天也逐渐参与到李治的政权统治之中。】
【最开始是显庆五年,即公元660年十月,李治风疾发作,头晕目眩,不能处理国家大事,于是便让武则天处理朝政。】
【也就是从这里开始,武则天对于唐朝政务的参与,便逐渐多了起来。】
听到这里,李世民不禁又蹙起了眉。
一是因为那什么“二圣临朝”。
可见这武则天开始掌权并参与政事,竟不是在雉奴之后。
二则是因为雉奴竟也是有风疾之症?
虽说先前从天幕评论区中获得过许多良方,但其中也有未详尽之意。
而现在天幕权限功能已暂时关闭,李世民想要寻得更多,竟是不知还有没有可能了。
于是一想起这里,便又是有些蹙眉烦心。
【简单举一些武则天逐渐参政和处理事务的例子——】
【如龙朔元年,即公元661年正月,武则天请禁止天下妇女为俳优之戏,李治采纳。】
【到四月,李治欲亲征高句丽,在武则天及群臣劝谏下遂作罢。】
【另外由于李治在位时期国力昌盛,武则天则积极劝其封禅泰山。
而封禅时本应先由皇帝初献,公卿亚献,但武则天认为,封禅为祭地之仪,由太后配享,彰显后土之德。】
【所以武则天要自己充当亚献,好孝敬自己的婆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