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25章 各方在行动(2 / 3)

加入书签

武信率先反应过来,猥琐地搓着手。

“等等,”武忠比较冷静,“这事,我怎么觉得透着怪异啊?”

“管他呢,反正李怀唐死定了。”武信不以为然,“要不我们先买五万贯?”

相对于洛阳城里疯狂的赌徒,欢乐今宵的区区五十万贯保证金只是杯水车薪,再不下手,恐怕要被他人捷足先登。

武忠前后思索,不得要领,只好点头同意弟弟的建议。

“回头好好查查那人的背景。”

“兄长莫非担心他是李怀唐的人?”

武忠冷笑,“难说。”

武信不信邪,还是要去投五万贯赌注。武忠没这份耐心,让车夫绕道入宫。

多事之秋最常见的是八百里加急。

又一匹快马从上东门急驰而入,直奔王宫。

“幽州快马!好,来了!看你还怎么翻天?”

转入上东道,武忠恰巧遇上快骑。

“武仁义,我在宫门下车,你回头告诉二郎,让他加倍下注!”

车夫应诺。

皇宫内。金吾卫接力将幽州密报传入御书房。

密报展开,皇帝脸色铁青。众内阁大臣疑惑,还有比全军覆没更糟糕的噩耗?

答案是肯定的。

李隆基的拍案而起和怒不可竭的命令证实了这一点。

“传朕旨意,将李怀唐全家投入天牢,任何人不准为之求情!”

按大唐律法,圣旨的发布需要经过中书门下两省的草拟和审核,特别是门下省,不经过他们的审核和盖章,圣旨是无效的。李隆基以口谕方式,绕过两省的程序,直接行令,怒意可见一斑。

“陛下,李怀唐虽然丢失辽西城,但尚未战败,即便如此,亦罪不及家眷啊!”

张九龄性格秉直,所言不偏不倚。

“哼!”李隆基将密报甩给高力士,怒气冲天,“大将军,你念,好好念给他们听听。”

高力士接过密报一看,手不禁抖了抖。

密报是辽东行军大总管与转运使,还有幽州长史张守硅联名发来的。

他们说,数天前,营州守将安禄山冒险到辽西城下侦查得悉,渤海叛逆在与李怀唐谈判,包括安禄山在内的数名大唐斥候都看见了有宁远铁骑的身影出入辽西城。随后,他们捕获一名契丹信使,据俘虏供述,李怀唐粮食耗尽,正与渤海叛逆眉来眼去,行投降之举,还有一把汉刀作为信物。

辽西城的失守,边令城以及王珙众口一词,指证李怀唐为罪魁祸首。这些天,李隆基因此而处于火头之上,这封密报无异于火上浇油,点起他的冲天火势。

“陛下,”准女婿有难,信安王站不住了,“兵部之前接到辅国大将军李怀唐与万骑将军乌知义的联名传信,说安市城尚在他们掌握之中,城内粮食足够三个月的消耗,并要求援军,南北夹攻辽西城。臣以为,未到绝境,再傻的人也断然不会铤而走险。至于汉刀为信物,战场上可轻易得之,不必当真。”

李祎不是内阁成员,按说并无资格参加内阁会议。但是萧嵩与韩休内斗,被李隆基双双罢相,军事上,没有萧嵩这位泰斗参谋,李隆基很不适应,于是就给李祎加了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身份,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外国绿卡之类或者会员卡,顺理成章让他在内阁走动。

李隆基一怔,怒气指数似乎要掉头向下。

李林甫又站出来了。

“信安王所言在理。不过,空穴来风,总有迹可循。幽州长史与边大总管能联名具信,至少说明了他们的态度。对于前线的情况,他们应该比我们清楚。还有,我们都知道,乌知义将军大字不识,信里的内容他清楚吗?”

李林甫长袖善舞,一招曲线迂回攻击,竟是要将李怀唐置于死地。意思是咱们谁也没边令城和张守硅靠得近看得清,既然他们如是说了,那就必然是对的,任何人的反对都显得可笑。

“李士郎危言耸听了。”李祎冷哼,“张长史只是据实上报敌俘之所供,并无任何表态。”

“哦?那王爷就是说边大总管与转运使王珙联合欺君了?”

“你!”

众人嗡嗡,交头接耳。有摇头的,也有点头的。

还是张九龄实事求是:“事关重大,我们切莫自乱阵脚。臣建议将边大总管和安禄山将军召回,同时把俘虏押来洛阳审问,真相自会水落石出。”

李隆基有点下不了台,面子上过不去。

李林甫似乎看出了主子的心思,道:“事关国体君颜,勿纵,亦勿枉。无论真相如何,臣以为朝廷有责任为辅国大将军的家眷提供保护。”

软禁与保护似乎天生就是孪生兄弟,没有一个字相同,却被赋予了相同的内涵。

最后,李隆基一锤定音:“此事勿再议。中书省拟旨,派金吾卫保护辅国大将军府!”

李祎见事不可为,不再纠缠。事至如今,李怀唐的最终胜利才是最重要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