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22 章(1 / 2)

加入书签

吴畏,是城南的小混混头子。

十三岁的年纪,十岁的身高,三十岁的世故,打起架来,却是成年人都达不到的狠戾。

他曾经做出过咬掉别人耳朵、手指、鼻子等等可怕事情,坊间流传,他咬下来的肉,称下来得有十几斤?

所以,大家见了他,都又怕又恨,却又不敢招惹。

于是吴畏狼崽子的名号,也渐渐的传开了。

这正是吴畏想要的结果。

白天种地,到了傍晚,他和一群没人管的孩子走街串巷,偷鸡摸狗,招人烦的很。

就这,还给自己的帮派取了个名字,‘聚贤帮’。

啐,邻里骂:“聚个屁,猫狗都嫌的玩意儿。”

吴畏是新移民,他的老家,并不在史可。

他八岁的时候,跟着年迈的奶奶,三岁的妹妹,一起来到史可。

史可在五十年前,其实是玄暨的土地,只是后来被彩发人掠夺,一占,就是四十多年。直到冼空大战后,才夺了回来。

战后,彩发人大规模撤出,史可成了空城,为了种植土地,发展经济,只得从玄暨其他地方迁来大量的人口。

有钱的有地位的人,不会来这里,所以新移民,只能是像他们这样,无依无靠,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流民。

事实上,流民的迁移,并不受强制,或者逼迫。

玄暨国主颁令:接受移民的所有民众,一路上可以得到两餐,到达目的地后,会有专门机构负责给他们土地,种子等等。作物生长期间,他们可以得到最低的生活补助。

这些措施,对于在内地没吃没喝,只能靠乞讨的他们来说,无疑是更好的选择。

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时,说实话,爷爷是很犹豫的。

父亲早亡,母亲改嫁,他们三兄妹,是爷爷奶奶一辈子的寄托。

只是后来,战事吃紧,哥哥去当了兵,兵荒马乱的,他们的村子被强盗烧了,于是爷爷做主,一边乞讨,一边打听哥哥的动向。

跟着哥哥的消息一路南下,到了冼空城,却再也没有哥哥部队的音讯。他们在冼空城待了好几天,眼看天气一天冷过一天,再这样下去,他们没有饿死,也会冻死的。

移民的话,至少能保证每天两顿饭,他们一家四口,很有可能活着到达史可,那样说不定,在未来的某一天,他们一家人,还能团聚。

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抱着这句话,他们一家人,踏上了移民的征程。

关于那时候的事儿,吴畏的记忆有些模糊了,他只记得,他们走啊,走啊,每到一个地方,队伍里都有人加入,渐渐的,人越来越多。那些人都跟他一样,衣衫褴褛,面容麻木。

虽然每日有两餐,但越来越寒冷的天气,还是让好些人病倒了,爷爷,也是在那时候倒下的,然后,再也没有起来。

爷爷临走前是开心的。

他说,从队伍的有序和人们的反应,他看出国主是真正关心他的子民的,他说,让吴畏看顾着奶奶和妹妹,等哥哥回家,他还说,一定要好好活着,才有希望。

当然,前提是,必须活着。

长长的队伍,终于到了终点。

官员们按照拟定好的户籍,分配土地,粮食,种子。

爷爷的名字被划掉,换成了吴畏,他虽然年纪不够,可官员看着他坚定的眼神,还是给足了份例。

年纪这么小,还有生病的老人,怎么生活呢?

官员看着吴畏用幼小的身躯,扛起不符合他身体的重物时,叹息一声,却不得不投入到下一个工作中去。

没有时间感叹,毕竟,像吴畏这样的人,在如今这片土地上,比比皆是。

生活不易,谁的生活又容易呢?

新移民中,什么人都有。

有像他们这样离开家园的流民,有烧杀抢掠的强盗,有偷鸡摸狗匪类,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大战刚过,没有时间,也没有资料去统计移民的来源。

很多惯匪,看到时机不对,衣服一换,面容一敛,就是一副老实巴交的样子,谁也看不出来,年幼的吴畏就曾经碰到过一个。

为此,吴畏付出了代价。

肚子上那一刀,至今还清晰的留有痕迹,要不是自己不要命咬掉那人的耳朵,哪保的住来年要下的种子。

挺过寒冬,在初春的惊蛰,吴畏在新分的田地里,按照奶奶的指示,松土,下种,施肥,除草,终于在秋天,收获了第一批粮食。

年迈的奶奶捧着新收的麦子,坐在地上嚎啕大哭,哭着哭着,又笑了起来。

“老头子,麦子丰收了,你等着,我这就给你做馒头去。”

吴畏看着奶奶费力的站起身,蹒跚的去磨面,眼睛酸涩,可他没哭。

哭要是有用,他天天做门口哭也成。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吴畏和妹妹一天天长大,奶奶慢慢的变老,为了省下为数不多的粮食,吴畏舍不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