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节(2 / 3)
敢这么做。
幸好她的夫君与她心有灵犀,主动开口,化解了她的困境。
他含笑道:“此一事,孩儿听岳父提起过。说是父皇当年微服私访,替人写了一副对联,没想到因为叠了两重修辞,引发了一场误会。”
“孩儿记得,那副对联是‘祥云不展去华堂,和风舒卷离春枝’?”
建元帝笑着一拍手掌:“对,正是此联!朕真是怎么也想不通,这副对联有哪里不好,居然惹得那户人家不喜。你们说说,它的寓意不好吗?”
众人自然是一通称赞,表示不是对联写得不好,而是那户人家有眼无珠,才疏学浅,不识得文珍墨宝。
尤其是盛隆和,虽然吹捧得很直白,但听起来格外真诚,那光明正大溜须拍马的模样,让人完全无法把他和沉稳持重的太子联系起来。
建元帝听得龙颜大喜,指着他直笑:“为了老泰山,隆儿可真是下了不少力气,既如此,父皇也不能给你拖后腿。”
他扬声赏赐了赵府三道年例,分别是豆腐汤、腊肉与屠苏酒:“把这些送到赵爱卿府上,就说,是他女婿孝敬他的,让他新年别忘了给女婿祝酒!”
这份赏赐可谓殊荣,觅瑜与盛隆和都下跪谢恩。
建元帝的笑声愈发爽朗,再度举起酒盏,敬了众人一杯。
一时间,殿中氛围越发热闹,其乐融融。
宴毕,宫中华灯四起。
盛隆和带着觅瑜,转道前往长春殿。
看见他们,皇后又是惊喜,又是疑惑,笑着问道:“宴上不是才见过吗,怎么这会儿又来了?可是有什么事情?”
盛隆和含笑回答:“没什么事,只是想起小时候与母后守岁的情景,便过来看看,顺便向母后讨要一份压岁礼。”
皇后抿嘴笑着,假意嗔怪:“都这么大了,还要什么压岁礼?等你们哪日给母后生下个乖乖孙儿,再来讨要不迟。”
话虽如此,但在她的示意之下,宫女还是呈上了两份厚礼,显然早有准备。
“这是母后原定在明日给的,既然你们现在来了,便挑出其中两样,权且当做压岁礼,剩下的,等明日过来请安,母后再给你们……”
离开长春殿后,盛隆和带着觅瑜行走在宫道上。
夜色融融,绽放出明艳的礼花。
觅瑜瞧着它们,不知不觉有些出神,放慢了脚步。
盛隆和凝视着她,唇畔显出温柔的弧度,也缓下步伐,陪着她一起慢走。
她看着焰火,他看着她。
半晌,他出声询问:“纱儿会与家人守岁吗?”
觅瑜回过神,看向他,点点头:“会的,并且不止是小时候,在我长大之后,直到出嫁前,都会与家人守岁,一起猜谜、贴画、放炮仗,还有喝团圆汤。”
“听起来很不错。”他道,“那如今,纱儿还想不想同家人守岁?”
她一怔,迟疑道:“想自然是想的,可我已经嫁给了夫君……”
“你嫁给了我,同守岁有什么关系?”他笑道,“你只说,想不想?”
觅瑜看着他,茫然的神色对上他满含笑意的目光。
接着,她逐渐反应过来,眸中盈出惊喜的光芒:“夫君是想——?”
盛隆和笑着颔首。
明媚的笑颜彻底绽放在觅瑜的脸庞上。
天边,烟花不断。
马车一路从丹凤门驶到永兴坊。
除夕年夜,家家户户都挂着大红灯笼,张贴各式春联,看上去分外喜庆。街头巷尾不时传来炮竹声,夹杂着孩童的尖叫欢笑,增添了十足的年味和热闹。
因性情之故,奇王的出行排场比太子要大得多,不提随行的护卫侍从有数十人,只说马车,便由六匹高头大马拉着,华贵气派非凡。
在赵府门口停下时,侍卫还从两边围住了巷子,不让闲杂人等靠近。
一时炮竹声熄,笑语不闻,鸦雀寂然。
守门的家丁被这阵势镇住,惶然不安地面面相觑,忘了动作。
片刻,车帘被人挑开,一名女子被男子搀扶着下了马车。
但见那女子身量娇小,容颜殊丽,宫裳繁裙,光彩夺目,云鬓簪凤钗,花钿点眉心,端庄清雅至极,不是府上已经出嫁的大姑娘是谁?
而那男子英俊神武,同样身着锦衣华服,举手投足间三分纵情、三分潇洒,散发出高贵的气质,更是大姑娘的夫婿,处尊居显的太子殿下!
这一下子,家丁们全部回过神来,慌忙下跪行礼。
盛隆和免了礼,让他们入府通报。
很快,赵府正门大开,赵得援领着妻儿上前拜见。
觅瑜连忙扶了爹娘起身,盛隆和也在一旁道:“今夜我们只论亲长,不论尊卑,岳父岳母请起。”
但赵得援还是坚持行完了礼,又说了一通恭敬话,才迎着夫妻俩入内。
一路上,府里的仆从皆垂首跪地,不闻一丝声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