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63节(1 / 4)

加入书签

府城西南设于四明山里的四明学社,名气略小于江宁的西溪学社,但也不容小窥,庙堂之上,浙籍官员自成一派,是为浙派,算是庙堂上不小的一股势力。浙东失陷,浙派势力遭受重挫,朝廷撤两浙郡司、设浙北制置使司,并归江东郡所属之后,浙派势力则彻底沦为吴党的附庸。

林缚望着巍峨的明州府城,心里感慨万分。

从越朝中叶起,明州就是海疆名城,奢家举旗造反,东海寇势力大涨,浙郡也是异常重视明州的防守,城池越修越坚,郡治杭城相比也有所不及。这座周达八里、三丈余高、砖石包覆的巍峨城池,远非嵊州这样周不过里许的小城能比。

然而这座雄城,近年来两次易手,都太轻而易举,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来。

第一回田常举城而投,奢家几乎未费一兵一卒就拿下这座雄城。

这一趟,奢家在浙东的兵力过于分散,明州城被围时,城里守军都不足两千人。明州守将在城里招募民勇上城头参与防守,却使得守军内部鱼龙混杂、出现致命的分化,不仅给淮东军轻易夺下东门不说,甚至在进城后投附军成为攻打奢家守明州残卒的主力。

要是在战前奢家对淮东有足够的警惕,没有给淮东的声东击西之计骗到,在明州城里的留守兵力超过五千人,这一战的形势就艰险难说了。

如今陈魁立率海陵府军接管明州城防务,在里三层外三层的严密戒备保护下,林缚骑马穿城进入明州府衙,与从江宁而来的刘直、孟心史等人见面,也要接见明州府地方投附势力的代表。

刘直、孟心史都是熟人。林缚第一次率兵北上时,刘直任观军容副使,此后林缚与他多次打交道,他这时是宁王府内臣之首。孟心史原为暨阳知县,暨阳血战时,算与林缚有并肩作战之谊,作为吴系官员,后期积功升任平江府通判,此时改任江宁吏部郎中。

从江宁挑选刘直、孟心史二人为特使来明州这件事情上,便能知道江宁对淮东假勤王之名而行声东击西之计一事的态度转变。

燕京被围,奢飞熊在西线突飞猛进,浙北形势危急,江宁南线告急,江宁又有什么资格追究林缚的欺君之罪?

当然,林缚从三月二十三日率部奔袭浙东起,就或派信使或通过塘抄驿骑知会各地,江宁前后保持沉默差不多将近一个月。

就江宁当时的态度,就算无力追究淮东的欺君之罪,也绝没有认同淮东行为的意思。在士子清流眼里,淮东自然是大逆不道,交相唾骂;便是淮东境内也是争议纷纷。

刘直与孟心史代表江宁过来,也就表明江宁在形势面前低了头,正式认可淮东的做法。

刘直、孟心史、陈明辙等人都随同傅青河等淮东官将及明州府地方势力代表,都到府衙前的铺石场地上列队相迎。林缚翻身下了马,将缰绳及马鞭交给随侍,朝刘直、孟心史等人拱手作揖,说道:“罪过罪过,”假意责怪傅青河道,“傅先生怎么能如此怠慢刘大人、孟大人,让二位大人在外面久等?”

“林大人力挽东南狂澜,为朝廷中流砥柱,流血流汗,鞠躬尽瘁,我等在衙门等待片刻,太微不足道了。要不是傅大人坚持不肯,我可是觉得出城相迎,才能稍表敬意,”刘直眯眼而笑,走上来热情的要从随侍手里接过缰绳与马鞭,替林缚牵马而走。

孟心史倒是有些骨气,做不出刘直这样的姿态来,作了一揖,便算是见过礼。

跟在刘直后面,一起往府衙里走去。

孟心史跟在后面,暗地打理林缚。

自暨阳一别之后,他就没有跟林缚再见过面,暨阳时,林缚给他的感觉仿佛出鞘的利刃,有一种凌利的气势;此时的林缚要温和、收敛得很,但越是温和、收敛,孟心史越是能明白他的温和、收敛之后的锋芒是何等的锐利!

形势发展到这一步,江宁已经没有能力拒绝林缚荐梁文展出任明州知府的折子,孟心史过来,是要在明州府的其他官员安排上争取对江宁有利的条件。

林缚的态度越是温和、收敛,孟心史心里越没有底。

破口骂娘

进了府衙官厅,刘直从宽敞的袖袍里掏出一封敕书,脸上挂着笑,朝林缚说道:“刘某在这里又要恭喜林大人……”

这时候自然不会有什么上谕从京里传来,刘直手里的敕书应是给官告身,倒不晓得宁王府与江宁六部能从权许他什么新的官位。

想是这么想,林缚不动声色的笑道:“某代朝廷收复明州府,应为同贺之事。”

“也只有林大人能居功不傲,实为天下帅臣的典范,”刘直说道,他手里是江宁六部与宁王府合署的敕书,又不是什么上谕,也没有什么规矩好讲,展开来读道,“银青光禄大夫、崇州伯、淮东制置使林缚林大人堪为国之栋梁、朝廷之中流砥柱,行奇谋而率淮东军奔袭浙东,重挫闽贼,此功甚殊。江宁诸人闻之莫不振备,皆言要派飞使进京报捷邀功。然路途险阻,报捷之事暂不能成行,江宁只能勉励其事,甚愧……”

林缚听了心里暗骂: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