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7节(2 / 3)

加入书签

了极点。

整整两个月,无论是官方的援助,还是平民的求助,所有的通道都被封锁,进不去,出不来,战火在内部肆虐,而外界则对真实情况一无所知。

许肆周经过多日把里里外外都侦察清楚,腾空从屋顶边缘跃下,稳稳落地。

一阵尘土微微扬起,他朝两名队员走去,拍了拍他们的肩膀:“别丧气,最多不出三天,短波通信电台就能恢复。”

队员们听到许肆周的话,眼中闪过一丝希望,但仍带着几分疑惑和惊讶,问他怎么看出来的。

许肆周扯唇一笑,眼神依旧冷静。他看着众人,开始详细解释:“这段时间我一直在留意周围的电磁环境和信号干扰情况。虽然我们所有的通信设备都无法正常工作,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我们完全无法恢复联系。我们要从最根本的原理入手。”

他顿了顿,继续说:“首先,临时信号塔和卫星电话的修复都失败,说明我们的信号要么被干扰,要么被屏蔽。经过观察,我发现周围的电磁频谱上有一种周期性的噪声,这种噪声正是导致我们通信中断的原因之一。”

队员们听得仔细,眼中渐渐流露出崇拜的目光。

许肆周接着讲:“不过,这种噪声的频率范围相对固定,我推测这是敌方布置的电子干扰设备,为了屏蔽我们现有的通信手段。但我们可以利用短波通信电台,这种设备工作在较低的频段,通常不容易被高频的干扰信号覆盖。”

他看向远处的天空,继续分析:“再加上,最近的天气情况和太阳活动相对稳定,这为短波传播提供了更好的条件。所以,我们只需要调整短波电台的频率和天线布局,利用一些简单的信号增强技术,就能绕过干扰,重新建立与外界的联系。”

许肆周的分析条理清晰,充满逻辑,队员们渐渐从他的言辞中感受到了希望和信心。

队员眼中重燃了斗志,都知道自己没跟错人。

有了具体的目标和方向,大家纷纷行动起来,果然就在第三天,他们成功发送出一段短波信号。

虽然信号并不稳定,时断时续,但总算是第一次成功地向外界传递出信息。

这个微弱的信号,经过层层传输,最终被联合国办事机构的接收塔捕捉到。由于他们距离最近,并且持续监测着这一地区的动静,很快确认了信号的来源和内容。

当天,左渔跑了一趟难民营,午餐时间推迟了不少,吃完已是下午两点了。

回到工位,她打开电脑,两指轻轻捏了捏自己的眉心,试图舒缓一下因疲劳而紧绷的神经。

这段时间,她经常在办公室和安置所之间来回奔波,忙得脚不沾地,为的就是尽可能多地探知到许肆周的消息。

但奈何所有的努力似乎都没有结果。

她收拾了下心情,刚准备继续处理手头的工作,就听到同事急匆匆地走过来,敲了敲门对她说道:“yu,紧急会议,马上开。”

左渔应了一声,急匆匆地拿起笔记本和工牌,就往会议室赶。

才刚走到门口,推开门,左渔就感受到一片骚动。会议室内坐了大概二十人,所有人都在紧张地讨论着什么,屏幕上闪烁着密密麻麻的数据和信号波形。

她迅速找到一个空位坐下,刚刚放好笔记本,主管便调整了话筒的高度,俯身靠近开口说道:“大家安静一下。”

“刚刚,我们捕捉到了一段短波信号,信号源来自布达罗亚首都的市中心。经过初步分析,这很可能是由一支中国救援团队发出的。他们两个月前抵达布达罗亚,当时正准备前往北部湾援救被困的108人。”

听到这番话,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屏幕上显示的信号波形还在闪烁,代表着那些远在异国他乡的生命线。

左渔的心猛然一紧,一瞬间提到了嗓子眼。

这个消息来得太意外了。一直以来她想方设法寻找救援团队的下落,却始终没有任何进展。

而现在,就像“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样。

由于情况突发,主管简单交代了几句后,迅速开始统筹安排,准备挑选三个人专门负责对接。

一时间,会议室里讨论声此起彼伏。

有些同事手头已经有满满的工作安排,表示无暇再顾及新的任务;也有人则主动提出可以带领一个团队去接手这次紧急任务。

讨论的声音逐渐分成两派,态度各占一半,整个会议室陷入了短暂的僵局。

左渔坐在席上,突然站起身来,双手支着桌面,语气坚决:“主管,我愿意负责这次任务。我是中国人,而且一直在关注救援队的动态,我相信我能做好这项工作。”

她的声音掷地有声,引起了在场同事的注意。

很多人都没想到她会主动站出来。

毕竟,左渔在部门的资历尚浅,很多初来乍到的新人都没有她这份担当和魄力。

主管看见她主动请缨,皱眉思索片刻,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